-
26
2025-03
以职业教育赋能低收入群体迈向共同富裕
我国正在迈向共同富裕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到21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共同富裕是一场以缩小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以及贫富差距为目标的伟大社会变革,意味着将有更多低收入人口流动到中等收入阶层,全体民众总体幸福感提升。然而,当前我国虽然在总体上已经消灭了绝对贫困,但以农村脱贫人口、城乡流动人口以及残障人群等为主体的低收入群体规模依然十分庞大。要助力各类低收入群体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多管齐下,而职业教育在其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职业教育何以促进共同富裕?职业教育与民生密切相关,经由职业教育路径可以为低收入群体搭建迈向共同富裕的阶梯。首先,职业教育可以为低收入群体发展提升实际能力。职业教育是“提低”“扩中”、畅通低收入人群向上流动的关键举措。其次,职业教育可以为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赋能。职业教育不仅可以赋能流动人口以技术技能为核心的职业素养,还能使贫困群体、低收入群体通过教育的感化与熏陶,促进生活观念、职业发展理念以及对人生理想的改变,最终跳出贫困陷阱,自信地迈向富裕之路。职业教育如何促进共同富裕?贫困以及贫富差距是多维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教育机会的缺失是关键因素。
-
26
2025-03
职业教育能促进共同富裕吗?——一个兼具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命题
职业教育促进共同富裕既有确定性,也有不确定性。一方面,职业教育可以通过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科技研发和文化浸润直接或间接促进共同富裕;另一方面,职业教育通过上述途径也不必然促进共同富裕,接受职业教育的民众是否实现共同富裕受职业分类、主观感受等因素影响,职业教育科技研发能力不理想制约了生产力提升从而影响共同富裕,职业教育在塑造和引领优秀社会风气方面存在瑕疵阻碍了共同富裕。辩证认识该命题才是一种理性的认知和行为,而非过分强调或突出“能促进”的方面,而无视或遮蔽“不必然促进”的方面。今后,推动职业教育促进共同富裕从不确定性向可能性方面转化,应深化劳动力市场和职业教育改革;强化职业教育科技研发与创新能力建设;推动职业教育观念重塑和文化建设。
-
26
2025-03
富农必先富教:近代中国农民教育的探索与启示——以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与实践为中心的考察
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在农民,以教育培养现代农民,促进农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实现农民现代化,进而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基础。先贤梁漱溟的农民教育思想与实践是中国特色农民教育和“以教富农”的典型探索。梁漱溟农民教育在理念上关注厚植传统文化,同时注重借鉴先进理念;在教育对象上,关注成年农民的教育,兼顾其他群体;在教育内容上,强调知识技能、人生情谊与传统道德的整合教育;在教育组织上,重点发展乡农学校等,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特色和现代特征。以中国特色农民教育促进农民现代化,既要关注传统文化滋养,强调以道德教育构建农民现代伦理观,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现代化;也要以现代权利教育塑造农民现代价值观念,推动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现代化;更应突出以职业教育赋能农民现代职业技能,实现农民能力现代化,奠定农民追求共同富裕的能力基础,从而以中国特色农民教育推动中国式农民现代化。
-
26
2025-03
从技术赋能到共同富裕:集体记忆视域下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功能转型的口述史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确立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而教育公平作为缩小城乡差距、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核心引擎,其“最后一公里”的突破亟待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功能重塑。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成人教育在提升劳动力素质、推动新农村建设中成效显著,但面对农业现代化转型、数字技术革新等新挑战,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普遍存在功能定位滞后、资源整合低效、服务模式单一等问题,难以满足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对高质量教育服务的迫切需求。基于口述史方法,以江苏省无锡市DS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个案,基于集体记忆理论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通过口述史方法放大民间声音,展现我国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功能演变历程及其实践路径,进而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有效推动共同富裕背景下未来农村成人学校教育的改革发展,其要以宏观政策为指导;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以资源禀赋塑特色;以流程再造促变革。
-
26
2025-03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问题审视与发展路径——基于新制度主义的视角
依托产业学院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产教协同育人,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发展的重点之一。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从合规制性、合规范性、合文化-认知性三方面对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问题进行分析,发现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存在规制性欠缺、规范性不足、文化—认知性薄弱等问题,需要从加强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法律研究和规制、完善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运行规范、促进高职产业学院建设的共同认知和文化认同等方面开辟实践新路径。
-
26
2025-03
高职产业学院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西省四市调查问卷数据的实证研究
多元协同创新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引领科技的必然选择。以江西高职产业学院为研究对象,运用实际调查数据,从协同主体能力、外部环境、创新能力及运行机制四个方面分析高职产业学院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主体协同能力、外部环境、创新能力及运行机制均对高职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而且外部环境对高职产业学院协同创新影响也较为明显。为促进高职产业学院协同创新的高质量发展,要大力推进政策协同,建立综合政策激励体系;适应市场发展,明确市场创新具体需求;不断优化内部空间布局,搭建协同创新的最优平台;营造协同创新社会文化,打造共建共管共享创新格局。
-
26
2025-03
新一轮“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高质量产教融合:内涵、难点与突破
产教融合是首轮“双高计划”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在新一轮“双高计划”建设中则转变为指导职业院校办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论。高质量的产教融合,应在观念上重视产教融合的思维性和方法性,在组织形态上促进“以点带面、以链成片”的产教融合新格局的形成,在实施模式上促进普适性模式的本土化和再创新。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实施高质量的产教融合中还存在高质量的治理模式、组织实施、绩效目标三个关键难题,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形式和功能、数量和实效的关系。为此,实现高职院校高质量产教融合,要促进产教融合能力和自主办学权力相统一;推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绩评价改革;以组织治理改革发挥联合体、共同体功能;优化政府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中的职能。
-
26
2025-03
全球视野下的技能竞技:里昂世赛特征及对上海世赛的启示
全球视野下的技能竞技日益成为推动各国交流与合作、促进各国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世界技能大赛作为世界技能领域的顶级竞技赛事,日益发展成世界技能组织成员展示和交流职业技能的重要平台。通过对世界技能大赛官方网站和媒体报道的资料整理与综合分析发现,世界技能大赛在赛事规模、赛项设置和论坛主题等方面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演变趋势,里昂世界技能大赛具有绿色可持续、国际交流、科技赋能与公平包容等主要特征,为全球职业技能的发展树立了新标杆。上海2026年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可汲取里昂世赛先进经验,秉承多元化办赛理念、融合前沿创新技术、推广“创变者计划”、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实现新的发展。
-
26
2025-03
普职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测度——基于201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普职协调发展是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议题,对于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普职结构与经济高质量发展(S-E)耦合协调模型,定量分析2010-2020年我国各省S-E耦合协调度的发展变化,以及二者的同步发展状态,并通过俱乐部收敛对其收敛性进行检验。研究发现:考察期内,我国四大区域的S-E耦合协调度均呈上升趋势,整体呈现中级协调状态,但时间阶段性与地区异质性特征明显;2020年,超过74%的省份普职结构相对超前;同时,测算结果表明S-E耦合协调度呈现局部俱乐部收敛特征。鉴于此,在“十四五”期间及以后,应不断优化普职结构,提高其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
-
26
2025-03
现代职业教育省级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省级政府是职业教育治理的重要主体,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现代职业教育省级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提升省级政府治理水平、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采用德尔菲法选取18名职业教育领域专家学者,进行多轮调研与分析,进行评价指标的拟定和筛选,并确定指标的权重系数,最终构建了包括治理主体、治理机制和治理成效三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治理主体由4个二级指标和36个三级指标组成;治理机制由6个二级指标和18个三级指标组成;治理成效由9个二级指标和51个三级指标组成。在实践层面,现代职业教育省级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发挥推动政策制定、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治理监测功能和推动治理持续改进等价值。